close

      青花瓷,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陶瓷工藝傑作,從元代開始躍上中國陶瓷史頁,也同時出現在中西交通史及貿易史上。

      但對於現代人而言,青花瓷似熟悉又陌生,而且常常和素色的青瓷混淆,記得多年前無意間看到台灣一部古裝劇,劇中的主角手捧著青花瓷,竟對僕人說:這隻青瓷很名貴,擦拭時要小心...

      殊不知,“青瓷”與“青花瓷”僅差一個字,卻相差得天壤地別!

      近幾年,周杰倫一首〈青花瓷〉紅遍兩岸三地,唱遍大街小巷的KTV,但喜歡點唱這首歌的歌迷,因此認識了青瓷與青花瓷的不同特色嗎?

     譬如歌詞第一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及“色白花青”四個字確實寫出青花瓷的特點,但接著出現“天青色等煙雨”這一句,描寫煙雨過後,天空呈青碧色的景象,卻是青瓷追求的“雨過天青”色澤。

      一首歌詞裡同樣出現青瓷與青花瓷混淆不明的情況,不明就裡的粉絲自然無所疑處。那麼兩種瓷藝究竟如何分辨呢?

 

     林文昭老師的青花瓷及水仙切雕,正在台北"時空藝術會場"展出

 

     青瓷起源於唐朝五代越州(今浙江紹興,寧波)的瓷窯。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碗,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

  詩人陸龜蒙如此讚美越窯的青瓷藝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遺杯。

  “奪得千峰翠色來”是多麼美的翠色呀,這類玉的青瓷,由越窯的“秋香色”開啟創作的序幕,之後才陸續出現美如“雨過天青”或豆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青瓷也展現著宋代對於簡、淨、潤、雅的追求,故以純粹的單色釉為主,若有紋飾也採取陰地刻花,不假他色干擾。

1f178a82b9014a90129c6ebeaa773912b31bee17.jpg

            越州窯出土的青瓷蓮盏,現藏於蘇州美術館

 

   青花瓷則大異其趣,在白色的胚胎上,以鈷藍彩繪,再上釉燒製成白底青花瓷。鈷藍顏料來自中東,卻在中國大放異彩,因為中國的陶工們發現鈷藍擁有“墨分五色”的特質,可以表現出層次分明的濃淡效果,加上中國水墨美學的薰陶,於是創作出風靡歐洲的青花瓷,也開啟中國的貿易瓷盛世。

     至今,歐洲人仍稱瓷器為“China”,便是來自青花瓷。

        不過,元明兩朝的青花瓷彩繪,雖已展現出濃淡相間的色調變化,紋飾也產生更立體、生動的藝術性,但題材上仍侷限於植物、人物、動物三類,傳達中國文人思想的山水畫,並未成為主題。

   下載 (2).jpg

      以鬼谷子下山為題材的元代青花罐,呈現濃淡分明的層次感

 

    許是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文人只衷於絹、帛、紙上作畫,瓷器屬工藝品,是由陶工們製造出來的商品,不入藝術之流吧。

        大學時代,修習中國陶瓷史時曾經思及:在文人、工匠皆可視為藝術家的當代,會不會出現令人激賞的青花山水畫呢?

        沒想到,2010年前往中國彩瓷的搖籃--景德鎮尋寶,果真見識到青花山水由瓶瓶罐罐的器面,躍上超大型瓷板的畫面。一時間,景德鎮工藝大師的巨幅青花山水讓我開了眼界,也讓我驚豔出神....,但過於鮮麗的鈷藍,很快也令人感到眼澀神疲,再細究瓷板上的山、水、松、石,技法雖然紮實、遒健,卻似乎少了幾分文人畫的逸趣和境界。

        倒是先前拜訪的一位擅長青花牡丹的工藝大師,畫出青花牡丹的水潤、高雅與生動,迄今縈懷。

        莫非,鈷藍只適合描繪花、草、蟲、魚、鳥、獸及裝飾圖案,本然青碧的山水意境,反而難以表達?或是文人山水畫已藏諸“名鎮”之中,自己見少識少?

   從景德鎮歸來不久,得空到林文昭老師的工作室品茶閒話,看到勤學於植物生態及書畫美學的他,正游藝於青花瓷的創作,終於滿足了我對於青花山水的期待。
  精、美、逸、趣,是林老師對於作品及生活的講究,這種帶著挑剔性的執著,一一表現在他的水墨畫、青花瓷畫、花草盆藝、水仙切雕、攝影,甚至是飲食品茗上。
  有別於景德鎮大師們時興彩繪的超大器件及大筆揮毫,林老師專注於小巧秀氣的壼、杯、盤上的青花山水及花草畫,用筆精而不匠、設色潤而不僵,甚至難以在瓷胎上著痕的枯筆與飛白也一絲不苟。

  把玩他那一件件點睛又脫俗的絕妙好器,以之泡茶、盛果食,真是茗茶挹芬、瓜果沁甜。再比擬《紅樓夢》中,妙玉講究以成化鬥彩杯喝茶,也不遑多讓吧?

       27534848_10154980492296780_1472956012_o.jpg  

       27535370_10154980492096780_1191231900_o.jpg

       26758408_1865068246869104_5155633494232031057_o.jpg

       19958973_772054669672297_2319292221931817280_n.jpg

      24955658_1865064706869458_774539213685589121_o.jpg

      

    林老師系列作品,最後一幅為寶蓮花

 

  而這一段時日,正在展出的〈松林別境--水仙切雕、室有山林〉,林老師又端出數件精妙的瓷板青花山水,有蕭瑟的“寒汀孤丘”、有氤氳的“山鄉水湄”,以及線條旋舞的水仙花葉、飄飛如幻的寶蓮花.......雖然尺幅皆兩、三尺長寬的小品,但筆墨的行雲流水與千廻百折,卻流露出“大塊假我以文章”的美學情思,這才是文人畫家的格調和品味吧!

  最後一位文人畫家溥心畬大師對於入室弟子,向來有個堅持和要求:想入室者,必先從讀書做學問入門,而後學字,最後才是學畫。

  同樣的,美學大師蔣勳老師主持東海美術系任內,也要求系內學生必須多方涉獵詩詞文學及《紅樓夢》;創辦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老師,則要求學子除了追求舞蹈技巧之外,尤須認識身體與舞蹈之間的學問與文化。

    長期浸潤於文學、史學及藝術領域的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桯中,自然也是先培養女兒閱覽群書、聆聽古典音樂、欣賞世界名畫、觀摩藝術展演等興趣,才讓孩子進入學鋼琴、學芭蕾、學素描水彩的專業課程。

  人文素養方是藝術創作的入門磚、奠基石,不論古今中外,每一位實至名歸的藝術大師都是這麼以身作則、獻身說法的。

 

      此文收錄於《十歲女兒的紅樓夢》

56480361_2470042873019810_8184863796678885376_n.jpg

欲購書,請私訊作者,謝謝!

 

 

arrow
arrow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