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2水虎年一開春,就看到臉書上陸續出現不約而同,以“活在當下”為主旨的勸言,或許是災疫肆虐,令人備感無常與無助。而長期以來,“活在當下”四字是多麼言之成理的說法,以之自我期許或勸人向善,似乎都恰當不過了!

但若以邏輯因明來思辨此一成語,其實充滿了矛盾與偏失。細想,誰沒有分分秒秒活在當下?

首先,把“活在當下”視為等同於“活在幸福快樂中”本來就是大誤解,人的生命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五蘊,而深陷於回憶中,或對未來充滿幻想,與專注於眼前的事物,同様都是“想蘊”在當下的運作狀態,並未離開,何以一再強調?

當下有樂有苦,而且 “苦多於樂”!

當前更多人喜歡引用著名的一行禪師的理論,勸人向內在小孩學習,其“正念觀”如下:

生命只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就能活出真正的快樂。

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擔憂昨天發生過什麼事、明天又將發生什麼事,我們就不能好好過日子。我們會擔心明天的事,是因為我們心存恐懼。如果我們老是怕怕的,就無法充分體會當下的生活,錯過了可以立即感受的快樂滋味。
   
上述之誤:每個人的此時此刻都處在快樂之中嗎?有的人正承受著病苦、喪苦、戀苦、得不著苦…,不是嗎?

如果沉溺於憂慮、恐懼、渴求、怒氣、慾望,你就遠離了自己,失去了自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不要迷失自我。我們都在等待那神奇的一刻,未來的某一刻,一切都如我們所願。生命只在此時此刻。

上述之誤:沉溺於憂慮、恐懼、渴求、怒氣、慾望,正是深陷於我執之中,深陷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下!
  小孩就可以活在當下。我們心裡一直有個小孩。也許我們沒有時間去照顧我們心裡的小孩。活在當下,就可能活出真正的快樂。
   

    上述之誤:那麼蟲魚鳥獸不也隨時活在當下嗎?且,多數孩子也常在學習不感興趣的事物時出神,不是嗎?   

    從禪宗發展以來,“活在當下”也成為禪修者必須練習的入門功吧,從古至今,不少參禪打坐者,只要被主持的禪師發現“不專注於當下”,就會被當頭棒喝,推而廣之,時下流行的生活禪活動,也利用一些情境來訓練“專一無二"的生活態度,譬如如何進食、品飲、行步、練功等。

                不久前,一位上過我的《紅樓夢》講座的學生,問道:

參加生活禪,其中有個活動是站著看四周風景、樹木、稻米,要像攝影機般,攝過但不對其有任何喜惡的感受。

又有一個活動是品茶,慢慢飲用體會茶在鼻子、舌尖、喉嚨滑過時茶的滋味。

一是眼睛看過不必有所感覺,二是舌尖嚐過細細品味。兩者有否矛盾?

 這位學生頗有思辨能力,不至於師云亦云,照單全收,這也是為學、修法最基本的態度,應於不疑處有疑,尤其能傳授正法正見的老師,真的是鳳毛麟爪!

      練習對於眼前的風景“視而不見”,不起喜惡之感,可能是想培養學員對於眼前的境界不起貪戀或厭惡的反應,但諸法本來就是互依賴而存在(緣起性空)的,人心本來就會對各種境界產生不同的反應與感受,刻意壓抑、約制是有益的嗎?

這就好像鯀用防堵方法治水,水患更嚴重,大禹改採分流疏通的方法治水,才有效平息了水患,因勢利導,闡明我境與外境互相依賴,故不必執我以為是、以為常、以為必然的觀念,才是對症的法藥!

而一壼茶的滋味,也一樣會因個人對於味道的覺受及好惡感,產生苦、澀、甘等不同的看法和認知,一樣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何妨讓每一位學員說出品嚐後的感受,並讓大家交流分享心得,藉以引導放下我執、悟無我的方法,不是更能達到學習的效果?

另外,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要視“回憶”為不當的行為,如此,“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說法,不也誤導了嗎?

試想:不先“憶過”,能產生“反省”的念頭嗎?

同樣的,不對未來寄予憧憬,能激勵當下的自己奮發向上嗎?

所以“活在當下”並非正念,“境與境互相依賴而無我、無自性”才是正念。

而且,時間與生命是分分秒秒地成為過去、走向未來,故活在當下不能成為“常”,活在過去、活在未來亦不能成立!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arrow
arrow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