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眾多的花香中,那一種最吸引你呢?對我而言,莫過於桂花!

  桂花的香味猶如從薄荷葉釋放出來的凝香,再經蜂蜜調製出一股迷人的清甜,每回聞到桂花香,心脾胃便開了、潤了。

 120394178_1243999595960796_5513213210048262618_o.jpg

        畫家/李國安

        首次被桂花香吸引,是在大溪慈湖。那一年,還是小學生,學校安排到蔣介石陵寢拜謁。一般而言,孩子們聽說要到墓園,多少有些裹足不前的畏怯感,未料,當下了車隨著魚貫的隊伍一步步走進陵寢,便被一股如天上傳下來的沁甜異香吸引,剎那間忘了到慈湖的目的。

  當時因為是肅穆的追悼活動,誰也不敢嚼舌多話,所以無法探詢那是什麼香味,也不知氣味來自桂花。但這一股“天香”自此埋進心坎裡了。

  一直到1988年,臺灣的電視公司推出一部八點檔連續劇《八月桂花香》,再配上一首主題歌曲〈塵緣〉,最後幾句詞,突然喚醒對於那股香味的記憶:

  人隨風過 自在花開花又落 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 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莫非那飄飛在慈湖的香味就是桂花香?否則,何以聽到這首歌,便想起慈湖的嫋嫋幽香?

                 22228653_1745685335455571_3434179536435382442_n.jpg

  大學畢業後,有一天在一家風格古樸的茶餐館用餐,點餐時,茶餐館的茶譜上列了不少立意出新的茶名,在眾多別出心裁的名詞中,「桂花釀」三個字突然鮮明地跳脫眼前,直覺得這麼美的茶名,一定是道不可多得的飲品,而且,正好證實心中留存的那一味,是不是就是桂花香?

  時值炎夏,店家特別推薦冰桂花釀的滋味難得,於是在座的每一位客人都被說服了,很快用完創意茶餐,就等著桂花釀上桌。

  店家收拾去杯盤狼藉的餐具,接著端出幾個古樸的大陶碗,等到深咖啡色的大陶碗擺上桌,才恍然大悟,原來桂花釀是盛裝在碗裡喝的,非小杯淺酌。再定睛往碗裡面瞧去,清澈的一泓水面飄浮著幾個冰塊,碗底躺著花種一類的黃色微粒,及兩三朵小菊花。

  真是一碗冰清聖潔的瓊漿玉液,情不自禁用兩手捧起茶碗,感動似地聞著花釀,是的,就是這股天上來的馨香,我記憶中的芬芳,完全被封存在澄透的冰茶中。

  猶記得在座的每一位客人無不讚歎桂花釀的絕美風味,而我則是最癡迷的一個,不但往後經常邀朋友前去品嚐桂花釀,甚至還找了好幾家花店,只為買一盆桂花回家栽種,自做桂花釀,滿足天天品聞那份馨甜的貪心。

  宋代文人鄧肅曾如此讚譽桂花的香味:雨過西風作晚涼,連雲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

  龍涎在桂花面前都不敢綻放香味?這是多麼絕妙生動的比喻!

  那麼龍涎又是什麼?在西方又稱灰琥珀,是一種外貌陰灰或黑色的固態臘狀可燃物質,抹香鯨消化系統排出後,慢慢經過海水的轉化,就能從惡臭轉為稀罕奇香。

  世界上最早發現龍涎香的國家,竟是中國。早在漢代,漁民已在南中國海捕撈到一些不起眼的灰白色蠟狀漂流物,但卻散發著濃烈的香味。帶回家後,發現它們越陳越香,香味也越來越美妙。當地的官員將它視為稀世珍寶,獻給皇帝,成為歷代宮廷慣用的香料,因此被取名為“龍涎香”,意為龍的口水 

   寫作此文時,恰巧正沉迷於一本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來杜撰中唐宮廷恩怨的懸疑小說,小說家不斷透過女主角如偵探般的敏銳嗅覺,描寫龍涎香在大唐宮廷中繚繞生息,形成特有的「帝冑馨味」,已深刻引起我對於龍涎香的好奇。

  而由鄧肅的詩文,應可佐證在宋代宮廷裡依舊繚繞著龍涎香氣吧,因此曾經擔任鴻臚寺薄(掌宮廷朝會儀節)的他,才能寫出「當桂花香隨著清風吹入天闕時,連名貴的龍涎香都會相形見絀」的感受。

  好奇心驅使再查資料,得知唐代以後,龍涎香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中東與歐洲。當地的達官貴人將這種來自神秘東方的奇妙香料,珍藏在衣箱物櫃中。取用衣物時,奇香撲鼻,經久不消。貴婦人在皮膚上、頭髮上抹擦些許,也會長留異香。後來龍涎香又一度成為高級古龍水的基底香味,廣受歐洲紳士的歡迎

  聞過古龍水的香味嗎?那種香味,確實較適合男性,屬於雄性的氣味;相對的,桂花香則屬於十全十美的陰柔仙香。

  感謝當年茶館老闆毫不藏私,熱心教我製作桂花釀的方法:等到桂花將謝前夕,摘下一片片花瓣,鋪在罐子底部,然後在花瓣上鋪一層冰糖,再封存起來。但是罐內必須保持真空狀態避免發霉,如此泡製,兩三個月後就可以製成桂花釀了。

  孰料,後來買回家試種的桂花,未等到花開就枯死了,只能怪自己,想養一盆好花,卻疏於學習栽種的知識,園藝也是一門大學問。

  數年後,有機會到蔣介石的最後一個官邸「中興賓館」(後改名“陽明書屋”)採訪館長,才踏進前院,竟又聞到熟悉又懸念的香味。館長介紹院中近大門的左右花圃中,分別種了一株桂花樹,一株是金桂、一株是銀桂。

  蔣宋美齡女士非常喜歡桂花的香味,而且「桂」與「貴」同音,自古有「迎貴」的涵義。當時,夫人也期望能在中興賓館接待來自國外的元首級貴賓,重現 「草山行館」時期冠蓋雲集的顯赫記錄。

  經館長解說,才連想到慈湖的桂花樹應該也是蔣夫人授意種植的。夫人的生活品味向來高尚、典雅,不追求奢華與褥麗。桂花樹枝態平凡無奇,偏小的花朵,若不能綻放那冠絕群芳的馨香,也不能贏得「桂花」的貴號,及夫人的珍視吧。

  思及桂花香長年縈繞在慈湖那粉藍色的廊簷下和窗扉畔,真是搭調又對味,一廂幽雅一屢清香,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恰好有一闕詞應景: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但易安居士為何提到“桂花開時冠中秋”呢?是不是和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有關?

  自古流傳: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地伐樹,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也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能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
  今年暑假到杭州靈隱寺遊歷,又聽到一個故事,把吳剛伐桂的神話,傳唱得煞有介事。

  話說唐朝某一年的中秋夜,圓月高掛天上,人間一片明亮。
  靈隱寺的燒火和尚德明,半夜聽見一陣滴答聲,但見明月當空,哪裡來的雨聲?他開門仰望,只見無數珍珠般的小顆粒從月中落下,紛紛掉落在寺邊的山坡上。於是他急忙到山坡查看,看到小顆粒飽綻如黃豆大,五顏六色,他一顆顆拾起來,近天亮時已拾了一大籮筐。
  第二天清早,德明和尚把黃豆小顆粒拿給師父智一老和尚看,智一老和尚細看了一會驚訝地說:這很可能是月宮裡吳剛砍桂樹時震落的桂子,是吉祥之物呀!
  師徒二人將種子種在寺院前後的山坡上。過了些日子,種子竟然發出嫩芽,很快長成小樹苗。到第二年中秋節,每株樹上均開出密密麻麻的小花朵,德明和尚按照不同的顏色稱它們叫作金桂、銀桂、丹桂。

  從此,靈隱寺四周便長滿各種桂花,寺旁的一座山峰也得名「月桂峰」,文人墨客路過此地,無不作詩讚誦、歌詠,諸如「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裡來」,為桂花憑添方外超然的靈氣
  而對於杭州城最深情的白居易也寫到: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白樂天詩中提到的山寺即靈隱寺,我和女兒在盛夏七、八月之交遊靈隱寺,完全聞不到桂花那沁鼻的芬芳,未聞花香,對於遍植四周的桂花樹也視而不見,而且「月桂峰」在哪,連導遊都忘了介紹。

  此情此狀實無從惱憾,季節不對,有詩為本,也起不了什麼波瀾,加上桂樹本身的形態實在過於平凡,並不具觀賞價值,很容易在眼前錯過。 

P_20170728_103252_vHDR_Auto.jpg  

  但印象中,在臺灣的某一景區、山徑,或某戶人家的庭院裡,常不禁意間,就會聞到那股迷人的香味,桂花盛開飄香的季節,應不僅限於綠葉轉黃的秋日吧?

  其實桂花的品種不少,臺灣常見的品種為四季桂,又稱月月桂,一年四季皆會開花,花期集中於陽曆八至十一月,花初開時呈淡黃色,後變為白色,盛開時清香撲鼻。金桂、銀桂、丹桂則於陽曆九至十月開花,花朵較大,香味也比較濃郁。

  月到中秋思憶濃,月月桂、金桂、銀桂正怒放吧,何勞再赴杭州尋香,大溪慈湖再度浮上心田,並蕩漾出一潭桂花釀!

                         初稿寫於20179

arrow
arrow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