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95日下午,在台北時空藝術會場舉辦的帆影拾珍演講會上,竟再度看到我個人於2003年,在福建同安見識到幾乎一模一樣的明代古帆船!

     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當時我肩負攝製“鄭和下西洋600週年記錄片”的任務,奔走於福建數個相關城巿及上海、南京等地,追索鄭和的足跡。

影像中的“太平公主號”則由台灣知名的帆船航海家劉寧生Nelson和趙秀英Angela夫婦自力籌資,並集結眾人的多方協助打造而成。

145482.jpg

 太平公主號停泊於夏威夷檀香山外海實景。

145482_0.jpg

劉寧生船長是國際知名畫家劉其偉 (以下稱劉佬) 的二兒子,過去採訪劉佬時,偶而聽他談起兒子立志以無動力帆船環遊世界的夢想,劉佬包容地、寬慰地支持著兒子的航海夢,因為他自己也不僅僅是一位畫家,冋時是一位傳奇的探險家,他本人的探險之旅早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畫作記錄了各大洲的風物,40餘本文字著作記錄各大洲的風土民情,為人類學研究留下珍貴的史料。

劉寧生43歲才開始學習駕駛帆船,曾經以25個月時間,歷經3大洋、5大洲、31國、航行27124浬,創下華人首度以帆船環航世界的紀錄,並一直致力於帆船教育與推廣。

在愛妻Angela眼中,夫婿Nelson是位瀟灑帥勁、魅力十足的不老船長。 

劉寧生於環航世界期間,在新加坡遇到一位法國年輕人以不高的花費,打造了一艘越南化的中式帆船;在賽普勒斯,又遇見一位退休的美國記者,為自駕的中式帆船命名為“天后號”,原來對方曾駐台採訪,天后指的就是媽祖。

兩次偶遇,看到外國人對於中式古帆船的熱愛,自己豈能置之度外,劉寧生也萌生了“駕駛中式古帆船環遊世界”旳願望。

於是,2001年下半年,方結束887天環航世界的壯舉,他又馬不停蹄前往福建沿海尋找造船師傅,計劃打造一艘不使用現代的螺栓、螺釘,純粹古法製造的木構帆船。

經過對於造船古籍的研究推敲,及願意承接任務的陳師傅的協助,劉寧生決定以明代的趕繒船(戰船)為模本,讓六百多年前的帆船復活,並取名為“太平公主”號,喻盛世開太平之意。

145490.jpg

太平主號即將完成。

145489.jpg

準備下海,一樣採用古法。

145486.jpg

太平公主號航抵"香港海事博物"赤柱碼頭的清晨,前排兩位即劉寧生船長與 Angela 趙秀英夫婦

仿造六百多年前的中式古船,必然擺脫不了鄭和的歷史魅影。

中國地大物博,重農輕商,自給自足,因此歷朝各代的君主從未思及向海洋拓展霸權,直到元代由蒙古人統治,加上馬可波羅吸引西方人對於中國的好奇與嚮往,才促成元代海上絲路(貿易瓷)的興起,當時還出現一位單槍匹馬,隨著貿易商隊遠航非洲的第一位航海家汪大淵。

汪大淵、鄭和,誰才是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辜且不比較,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歷史功蹟,或該歸功於先進的造船技術、航海知識,及有計劃、有組織、有豐富資源補給的政治力量,因此能夠達到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及促進經濟交流的商業目的。

海洋教育史中不容忽略的一個重點,即在於鄭和的遠洋船隻採用了中式帆船獨到的技術“水密隔艙”——在船艙底部打造出一格一格可以作為客艙、貨物艙、機房的獨立艙室,當船舶遭遇意外造成一部份艙體破損進水時,其他尚未受波及的水密隔艙則能繼續提供船舶浮力,減緩立即下沉的風險,這也展現出中國在海禁之前領先全球的航海知識。

145492.jpg

初成形的船身已現出水密隔艙的設置。

沒想到在Angela的演講中,我也看到晋江陳師傅為太平公主號設置水密隔艙的照片,內心頗為激動,因為當年受我之邀,擔任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記錄片顧問的陳信雄老師(台灣中西交通史、貿易瓷史名家),總一再強調:如果鐵達尼號也採用了中式水密隔艙的施工法,就不會在海上發生那麼嚴重的船難了!

145487.jpg

太平公主號上的船尾彩繪也採用傳統形式,圖畫以鷁鳥為主角,在古代多畫於船首,代表乘風而駛的船,這幅畫在各港口停泊時搶盡風采。

在演講現場,當大家聽完Angela一一敘述太平公主號在抵達環太平洋的14個港口,一再造成轟動,並獲得六個國際海洋博物館的敬重與贊助,獲得無數國際友人的推崇及深情的祝福,成功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之後,太平公主號離開了熱情的夏威夷、離開了美麗的塞班島,幾經雨淋、風乾、破損、修補的孤帆,終於慢慢航進離家鄉不遠的蘇澳外海,等著回家接受家人與鄉民的歡迎與祝賀……..      

  沒想到一個平靜無風無浪的凌晨230分左右,竟無預警地遭到一艘載著化學藥品的奈及利亞大貨輪撞成兩半,船體慢慢分開。船上共11人,事發時1人在船頭、1人落海致頸椎、手腳骨折,其他9人則在後甲板等待救援。

勇敢的Angela在海中浮沉時,與男船員們一直聲嘶力竭地呼喊著失去蹤影的兩位伙伴的名字,完全忘了自己可能溺斃的危險,她一心祈禱11人全部平安獲救,一個也不能少。 

 Angela淚流滿面地回憶:造船時,陳師傅曾經想在船底打上一層水泥來替代壓艙石,幸好船長和她堅決採用活動的壓艙石,所以船解體時,壓艙石便迅速下沉,船身才能浮在海上一段長時間,讓他們有機會等待救援。

故事說到這裡,我也不禁熱淚盈眶,這就是對於傳統智慧工法的堅持與信賴。

由於2003年的採訪,我們在福建同安只拍到小型的鄭和模型船,所以面對栩栩如生的“太平公主號”成功穿越太平洋的幀幀生動影像,以及功虧一籄的事故,真是一腔難以用言語和文字形容的悸動和遺憾!

對於個性堅毅又感性的Angela來說,建造於2006年前後期間的太平公主號,宛如她懷胎10個月終於誕生的女兒,她視之如生命般珍貴;恰巧,我的獨生女也出生於2006年,那一年前後,正值我人生孤舟最混亂又困頓的擱淺期,我忙著照顧孩子、恢復產後健康,也忙著工作、紓解種種困境,竟完全未注意到關於太平公主號的所有精彩報導。

       幸好20209月初的當下,因為這場演講,得以再次回顧、省思曾經想放下的一切故事,包括光彩的與不光彩的。

其實刻骨的人生經驗,是很難從記憶中抹去的,唯有如實面對、如實參悟,才能真正解脫及昇華。

      可敬的是,永不放棄理想的船長夫婦,依然計劃打造一艘規模更大的古帆船,繼續環遊世界的行程,儘管曾經遭遇海難之險。

Angela也一再轉述船長的經驗談:海上之旅比陸地之旅更為安全、開闊、自由。

聽完演講,並和Angela幾次深談後,便不斷思索:

  一般人視為艱辛、枯躁、乏味、寂寞的海上之旅,劉船長何以樂此不疲

 且夫婦倆皆熱心地以做公益的胸懷,想透過教育來宣揚海洋生活的情趣?

 我想,航海家的眼界,必然超越了小我的舒適慾望,他們的心靈已和開闊的海洋合而為一。

 而 見浪就怕、上船就暈的我,只能繼續透過靜坐冥想來同理那“天人合一”的逍遙哲學!

 

145484.jpg

停泊於聖地牙哥博物館前的太平公主號,在各港口停泊期間皆對外開放參觀。

 

arrow
arrow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