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女兒即將晉級為國一新鮮人的暑假,她的暑修還未開始,也沒多餘時間安排出國旅遊,便一直琢磨著台北近郊還有什麼景點沒帶她去過,一邊寫稿,一邊上網找尋旅遊資訊,直出現〝杏壇〞兩個字,才突然想到,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多年,竟從未前往孔廟參訪?!
台北孔廟位處的大龍峒,對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捷運還未通行之前,只習慣在東區、東南區生活的我,確實沒什麼興致往西北區的大龍峒移動。而且過去每逢教師節,電視新聞總會轉播孔廟舉行的〝八佾舞〞祭典,也令人產生不可褻玩的距離感.,誤以為台北孔廟平日大門深鎖 。




隨著網路興起,什麼事都能在網上查到詳情,於是趕緊搜索孔廟的相關資訊,才發現地點竟位於圓山捷運站附近。數年來,我們一家三口常到臨近的花博園區遊玩,為何就沒注意到孔廟近在咫尺?
既然搭捷運就能抵達孔廟,於是趕在六月底,一個天候較涼爽的週五午後,興沖沖帶著小妮子搭公車、換捷運,抵達圓山站,出站後盯著地圖找尋位置,才恍然大悟,原來大龍峒位於捷運站另一個方位,與我們經常盤桓的花博園區正好呈反向,難怪一直擦肩而過!
母女倆繼續循著路標往目的地前進,經過一個紅綠燈後,再走數分鐘便脫離老舊的商店騎樓,一堵紅色高牆隨即出現在右手邊,牆簷鑲滾著廟堂式的琉璃瓦,不必多加說明,連12歲的孩子都知道牆內就是孔廟。
再走到即將右轉的路口,立即被一座大型的石雕作品吸引,四隻可愛的石猴一字排開,做出"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動作,這組石雕像極具親和力和幽默感,題材實在選得太好了,瞬間化解了孔廟在孩子心中的嚴肅印象,並期待接下來的見聞和體驗。

Una一看即知四隻石猴的動作來自《論語》,且如此可愛,怎能不拍張照留念



週五午後來訪,真是選對時間,遊人極少,整座宮殿似乎仍在午睡中沉眠,安靜地只剩下蟲兒的低鳴。
古典的院落優雅精緻,感受不到歲月的滄桑或政治迭代的衝突,彷彿進入這個復古時空的旅人,都會自然受到洗滌和淨化,我情不自禁默默讚嘆著:好殊勝的古典美啊!
接著Una興奮又急切地帶我去看她的意外發現,她翻開隨身㩦帶的漫畫版《論語》其中一頁,與列柱上的文字內容比對,原來同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一則。
這下她可樂了,書真是沒有白帶,我也慶幸這本編得相當討喜的《論語》,讓她對於孔孟學說毫無隔閡感,而且書是她在二、三年級時主動要求買的,也是她主動想帶到孔廟來蓋章留念,我們一直欣慰於自己在文化藝術上的身教與言教,對於孩子的影響力。



進入主殿內院,又意外遇上製作官帽及粽子的摺紙體驗,誰不興致勃勃地坐下來參與學習呢!
教導的老師是極具服務熱誠的義工,碰到來自韓國的、歐美的遊客,還得操著生澀的英文盡力解說。當時坐在我們身旁的一名韓國青年問道:台灣人把孔老夫子視為god嗎?否則為什麼把這座殿堂稱為temple(廟)?
真是大哉問也,幾乎問倒了義工老師,我只好代之回答:我們視孔夫子為教師界的leader和master,非god,至於為何稱為廟,又是另一項文化課題了,實非一言兩語可以解說清楚的。



上完摺紙課,開始逐殿欣賞廟堂的設計和陳設,站在表演八佾舞(雅樂舞)的高台上,竟想起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在這個充滿大周文化記憶的空間裡,確實令人迷惘於前世今生的遷變是多麼的無常與荒謬,尤其是當代的大鐵鳥 (飛機) 還不時劃破時空中的幽靜,霸道地提醒沉緬於春秋史的人wake up,別做白日夢了!
歷年來,八佾舞就是在這個主殿前的高台上演出的。
主殿內中央案上自然奉祀著孔夫子的牌位,左右兩側則配祀著最著名的72位弟子,也就是72位賢人。
中國人對於逝去的先人、祖先,均有立牌位祭拜的習慣,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慎終追遠,並非迷信膜拜!而且孔夫子最忌"怪力亂神"!

意外又慶幸的是,不久出現三位穿著古禮服的執式官,開始進行祭孔儀式。據說這種儀式每天都會在固定時間舉行,執式官穿著暗紅色的禮袍行步如儀、繞殿巡禮。
這不是表演,是今人對古聖先賢的景從和敬仰;這也是一種修練,關於定、靜、安、慮、得的修為。
35度的高溫下,我突然不覺得躁熱了,一股清煦的孺慕之風,隱隱拂面而來!


追溯三千年多前的東周時代,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院中,也跳起隆重的八佾舞時,孔夫子可是氣壞了,指責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因為在那個講究禮教的大時代,八佾舞可是專屬於周天子的儀典,僭越之,不擺明"取而代之"的狂妄野心嗎?!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孔老夫子獲得與皇朝天子同等尊崇的祭儀呢?
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不久,就確立了天子祭孔的典範。至東漢明帝起,又規定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舉辦祭孔典禮。
值得玩味的是,漢高祖劉邦在未取得天下之前,還曾經在儒生的帽中尿尿,以示輕視儒學呢。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反而依據周禮的繁文縟節制定漢禮,並在路過山東曲阜時,特別以天子規格的“太牢”來祭祀儒家的宗師孔子。
“太”指的是大,“牢”指的是圈養家畜的欄圈,太牢也就是豬、牛、羊,這是屬於天子層級的大祀規格。
過去,國民黨主政的時代,年年也都會舉辦隆重的祭孔大典,以最崇高的八佾舞來祭拜至聖先師,但今日呢?

孔廟建築中,必少不了一道“萬仞宮牆”,典故出自《論語》中的子貢的一段話: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子貢的意思是: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學生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校名)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孔廟的萬仞宮牆四字,書於靠庫倫街的牆外側,也就是我們母女首先見到的那面大紅牆。
牆內側則彩繪一隻麒麟,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祂們性情溫和,頭上雖有犄角可作為攻擊的武器,但從不傷人畜,腳上的蹄也從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自古即與龍、鳳、龜同被視為"四靈"及祥瑞的代表。
據傳在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所以孔子又有"素王"之稱。
而民間也因為"孔子生時麒麟現"的典故,紛傳麒麟會為人們帶來兒子,令家族興旺,形成"麒麟送子"之說,並視傑出的兒童為“麒麟兒"或"麟兒"。
孔子去世後,麒麟也被視為儒家的象徵圖騰。
泮池位於萬仞宮牆之後,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具有防災、調節暑熱及風水之象徵意義。
孔廟的泮池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橋,稱為泮橋,橋面彎曲如虹,兩側圍以竹節形的石雕欄杆,及文筆為飾的柱頭,皆取高風亮節及振興文運之象徵。
古代地方上如有參加殿試科考中狀元者,祭孔時就可以走過泮橋,過櫺星門與儀門,享有直接上大成殿恭祭的殊榮。
今日於主殿門前,也設有供考生祈求考試中第的禱文,莫怪那位韓國知青認為我們把孔子當神膜拜了!
不好迷信的我,也忍不住想著:等女兒面臨升高中的考試時,或可前來祈求"金榜題名"?與其說是"虛應故事",不如以"心誠則靈"看待!

今天,熱愛中華文化的義工們,仍競競業業地奉獻熱情,來守護這座傳載教育思想的聖殿。管理單位也規劃了不少歡迎學子們前往學習的文化課程,豐富又生動。
台北孔廟並非文化深宮,也沒有大門深鎖,它每天都敞開"黌門",等著有心人去挖寶呢!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