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如戲,稱不上大道理的道理。但似乎多數人都不喜歡自己正在主演的戲碼,而是羨慕別人的角色。

  前一陣子接到一位非常信賴我的大陸家長來訊:她打算讓女兒去參加演藝班訓練,因為孩子喜歡演戲,想當演員。這個演藝班得付學費,老師相當看好孩子的天份。

  我直白回覆:家長願意掏腰包讓孩子學戲,對演藝班而言,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孩子沒有天份,也會把他們捧為天才。所以還是讓孩子回到學生的本份,先演好學生這齣戲吧,否則未來,她什麼角色都演不好的。

  近日,竟又巧遇女兒的前鋼琴老師,正帶著6歲的混血兒到處軋戲,爭取臨演的機會。

  據說6歲的洋娃娃,對媽媽為她接的任何悲、喜劇,皆來者不拒,且樂在其中。

  我詢問年輕的媽媽:如此能兼顧教授鋼琴的工作嗎?

  其實我想問的是:鋼琴老師不也是一份值得經營的角色,難道陪著女兒到處軋戲更有趣,更有成就感?

  且孩子的未來呢?如果繼續接戲,那麼習慣不停變換角色的幼童,未來面對“學生”這種需要耐性及定力去扮演的角色,能夠堅持多久?

  據說愈入戲的明星,愈容易陷入角色交疊的多重人格障礙,成人明星如此;戲接太多,身心又未成熟的童星呢?

  女兒看到小洋娃娃日夜軋戲,還得隨傳隨到,或一早趕赴荒村僻壤拍戲,或熬大夜班才能完成一段戲,終於體會到演員這個角色比學生更難勝任,更難適應,原來的好奇與嚮往,也打了不少折扣。

  其實離開學校多年以後,很多人多半還是懷念學生這個單純的角色,及曾經演出的青春大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