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死的旺旺木(上),新購的旺旺木(下)
心無主宰性,如同眼耳鼻舌身意,故不能創造一切
🌺 不同的宗義思想和學處有著對佛法不同的見解,例如:
✅ 小乘在悟無我的時候所悟的色蘊不是我,受蘊不是我,想蘊不是我,行蘊不是我,識蘊也不是我 - 這就是所謂的諸法無主宰的意思。
✅ 大乘唯識的思想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承認緣起但不承認緣起性空。這思想說的是一切唯心照,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而産生的境。
✅ 而自續中觀所承認的諸法緣起性空說的是境與境者互相依賴,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續。
在這見解,比如說我專注於空性中,觀想法界清淨,那法界就會清淨了。依我觀想清淨所以法界就清淨了 - 同一個續。
✅ 但在更了義的思想,就是勝者龍樹菩薩所傳的應成中觀,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第二次轉法輪時所宣的,諸法緣起性空而無自性。
這裏說的是境與境者互相依賴,而且各自存在,非同一個續。
🌺 在這見解,以前面的例子,比如說我專注于空性中,觀想法界清淨時,是因爲我專注于空性而且心不搖動,所看到所有不好的,惡毒的,都不會被影響,所以法界清淨。
✅ 但並非法界真的變清淨了。淨與不淨,對與錯都清清楚楚的,不會分不清,也不會有錯誤的知見。
✅ 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境都是通過我們的眼根眼識看到那個境而産生不同的識與覺受。
✅ 境本身沒有讓你生歡喜或討厭的自性。是境與境者互相依賴而産生的識跟覺受。
✅ 也就是因爲這諸法緣起性空無自性,境與境者互相依賴的關系(依系),我們應當看到諸法的真面目而離開所有不淨與執著。
🌺 我們每一世的責任其實就是修行,就是爲了得到幸福快樂,直到圓滿成佛爲止。
🌺 所以我們面對的每個境都是修行的方便。把佛法融入生活,大家就不會浪費時間了。
🌺 不管做什麽,順境逆境都能當做修行。
✅ 看到喜歡的人事物生歡喜而看到討厭的就排斥,這並不是修行應有的態度。
✅ 不管好壞我們都不應該排斥,都應該一樣以平等心,大慈心,大悲心,菩提心來對待。
🌺 平等心不是說那個人不好但我當他是好人或當做沒看到或者排斥他。
✅ 就依前面所講的,諸法緣起性空無自性,互相依賴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法的真相而是非分明,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清清楚楚地知道,但沒有執著,沒有排斥。
✅ 不是對也不對,不對也對,而沒有分別心並造成混亂。這其實在現今社會常會看到的亂象。
🌺 我們應該利用每個境來修。就象我們看到具心(衆生)安樂,我要讓他更快樂而生慈心或大慈心。
✅ 如果具心(衆生)能自己獲得快樂,我隨喜。如果不能,那我來幫助他。如果自己沒能力,就祈求上師三寶加持,讓自己依照佛的學處發揮佛的功能。
✅ 看到具心(衆生)受苦而生悲心或大悲心,讓他能離苦得樂。
🌺 如果具心(衆生)能自己脫離痛苦,我隨喜。如果不能,那我來幫助他。
✅ 如果自己沒能力,就祈求上師三寶加持,讓自己依照佛的功德發揮佛的功能。
✅ 希望具心(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得到真正的幸福安樂,而我必須自己先有能力幫助所有具心(衆生)而生菩提心。希望每個具心(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得到真正恆長的幸福快樂與自在。
以上寶貴法義,由嘎檔巴佛學會大導師種菟仁波切口傳,同門師兄 楊適豪Yang Julius Julian 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