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歌謠,是引導幼兒牙牙學語,最便捷的媒材;繪畫,則是幼兒用以表情達意,最自然的本能。個人在教導幼女自學的過程中,很快發現: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啟蒙方法,更易於培養孩子的詩心與畫意。而揆諸中華文化的眾多資產中,唐詩,正是最好的入門題材。

51176095_1999492143433084_1249238216393883648_n.jpg

簡体版榮獲三項大獎

2015上海好童書;

2016中國桂冠童書;

2018中國家庭教育影響力圖書TOP

購書請留言,洽作者本人

 

        雖然「去中國」化及「本土化」已成為今日文化教育的指標,但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台灣家長們,果真願意讓孩子們放棄學習唐詩、宋詞等優美的古典文學?

        有沒有想過:未來,台灣學子的最強勁競爭對手,正是急起勤學唐詩等傳統文化的大陸學童。

         唐詩所描寫的景點及人情世故,與台灣人的生活時空或許差距遙遠,但猶如「古今同一月」的道理,創作及欣賞的心、情,也是不分古今與地域的。而學習唐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培養「詩心」與「詩情」。

         然而長久以來,孩子們學習唐詩的最大誤區,卻是競相成為一隻只會背誦學語的「鸚鵡」,只重視熟背的數量,忘了學詩的目的在於「學以致用」,應學做一名同樣能夠運用美好的文字,來抒懷生活心得的詩人。

         譬如熟背唐詩的孩子,上床睡覺前,如果剛好看到窗外出現皎潔的月亮,能不能適時朗誦出李白的〈靜夜詩〉以為呼應?或看到夕陽西下,會不會想起「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再想想看,如果到了中晚唐、宋代,甚至到了明清時期,古文人們也都認為只要學會背誦盛唐時期王維、李白、杜甫的作品就夠了,不必繼續創作唐詩,那麼往後還會出現元稹、白居易等中晚唐的大詩人,及他們寫下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等感人肺腑的詩句嗎?

        同樣的,宋代的王安石、三蘇父子也可以不寫詩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會成為絕響,明清時代也不會再出現以唐詩格律寫作的詩人,那麼中國的文學世界乃至整個歷史文化,將顯得多麼貧乏無味?

 現代人不寫唐詩或古詞,主要是因為民初推行白話文運動,所以「現代詩」取代了唐詩、宋詞。然而寫詩的形式、格律或許不同,寫詩的情懷卻是一樣的。家長們難道不希望孩子也學到和詩人一樣的能力?例如看到風生水起,或面對離別傷逝,美妙的詩句就能流暢地行之於筆下。難道只滿足於拾人牙慧,能熟背古人寫的唐詩就夠了?

         所以我認為讓孩子學習唐詩,主要的目的並非背誦而已,而是在學習欣賞、仿效詩人們的情懷,進而培養一顆追求真、善、美的「詩心」。而且擁有這份詩心的人,也才能夠為自己打造美好的生活品味。

    不過,中文屬於較難學的語文,一般人能夠經由反覆的習誦,體會到一首詩的意境已經不容易,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名詩人,自然更難。那麼,如果當詩人不容易,讓孩子把詩意畫出來較容易吧?因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塗鴉高手,圖畫本來就是遠古先民互相溝通的媒介,也是人類最初的文字。

      經由三年多指導女兒畫唐詩的經驗,我歸納出三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熟背詩文,還能有效運用在生活上,具體產生共鳴的效果。

 

    一、創意化,以唐詩作為繪畫題材

 唐詩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而不衰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少詩作中,總有幾句足以流傳千古的佳句,其意境和情懷是超越時空的,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因此我也建議不必要求孩子死背整首唐詩,只需熟記已經廣泛流傳、並能融入任一時空的佳句即可。

    且單純地讓孩子背誦唐詩,並不能檢驗出熟背之餘,能得到什麼收穫。但當孩子能夠把一首詩的意境透過畫筆畫出來,他們的認知力,已在對詩句進行轉譯及消化。能把一首詩畫出來,自然能深入理解該詩的涵義,熟背,就更不用說了。

 另外,結合文學、藝術、歷史三門學科的唐詩,也是提供繪畫創作的絕佳題材,且現在拜網路之賜,唐詩中提到的的景點、各種風物如動植物的生態、樣貎,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說明及畫面,如此一來,孩子們為了畫一首詩,不但可以同時學到多元的知識,還能獲得美感的薰陶,可謂一舉數得。在本書中,每一幅畫都呈現這樣的學習效果。

 

二、現代化,讓孩子成為詩中的主角

  同樣的,在陪孩子畫唐詩時,也必須引導他們找到可以讓自己融入唐詩的角色,例如我引導女兒畫出自己在竹林裡彈平臺鋼琴的〈竹裡館〉;畫出自己在睡前趴在地上欣賞月暉的〈靜夜思〉、畫出自己就是划著小船偷採白蓮的小女孩;自己就是在夢中走上天梯去私會牛郎的織女;自己就是飛奔月球與月兔共舞的現代嫦娥(芭蕾仙子)....。

  當孩子發現來自己也可以成為唐詩中的主角時,唐詩就不再和他們相隔千年之遙了!

 

三、本土化,在生活中發掘與唐詩呼應的景物

  由於不少唐詩清楚描述了某個特定的景物,例如鸛鵲樓、寒山寺、鳥衣巷等等,未到過這些景點的孩子,自然不易產生親切感和共鳴。

  但為鸛鵲樓寫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也可以套用在台北的「一○一大樓」或上海的「東方之珠」?為寒山寺寫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 對愁眠」,不也可以用來描述西湖畔某一處的冬夜,或台灣日月潭的夜景?

  因此,將唐詩的詩句配合所處的環境及場景予以「本土的轉化」之後,孩子將更容易體會到詩文所傳達的涵義。而這些流傳千年而不衰的佳句,就是因為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才會如此雋永感人!

  所以女兒在搭台北的「貓纜」時體會到「夕陽無限好」的意境,夜遊日月潭時,終於想像出「楓橋夜泊」的畫面。

 

  這套書,其實是特別為台灣孩子創作的詩畫作品,因為沒有一首唐詩的故事或地點,發生在台灣。故唯有透過創意化、現代化及本土化的轉譯,台灣的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唐詩的世界,具體感受到詩文曠古爍今的生命力。

  如果您的孩子仍處於中、低年級幼稚園階段,那麼請先閱讀其中的散文故事後,再講給孩子聽。故事描述的是我陪女兒畫唐詩的過程中,母女倆一享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和體驗。

  本書也極適合長期保存、經驗傳承,等孩子們也長大成為人父人母之後, 再傳授給下一代。

51445159_1999492166766415_5371117110594371584_n.jpg

51499430_1999492190099746_530326979568730112_n.jpg

51429110_1999492213433077_7727050223142305792_n.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菡語錄 的頭像
    菡語錄

    菡語錄——生命之花

    菡語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