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大戲《延禧宮略》,在兩岸的電視螢幕上延燒得沸沸揚揚,彷彿沒看過這齣戲的人都嫌落伍了。
對於戲劇內容為了討觀眾歡喜,編出的誇張、不合理劇情,暫且擱置不論,倒是女主角“瓔珞"這個名字,則有必要為正在求學、求知的女兒進行機會教育。
相信很多觀眾也跟小女一樣,不知“瓔珞"富含另一層美麗的深意,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女子名而已。
我問閨女是否細心留意,我總喜歡以長、短不一的項鍊,作為上衣或長洋裝的配件,尤其是長珠串;而她所認識的女性長輩卻鮮少如此裝飾,除非是豪門的貴婦們。
閨女回答:這不是媽媽的獨特風格嗎?
母女果然心有靈犀,於是要求她先自行上網查“瓔珞”這個名詞的涵義。
哦!“瓔珞是指頸飾.....就是項鍊嗎?”查到訊息的閨女又長知識了。
那麼再想想看,最常在什麼畫像上看到胸前掛滿瓔珞的飾品?只有宮廷裡的后妃及豪門貴婦嗎?
看孩子一時間難以聯想,便直接提醒:難道沒發現每一幀菩薩畫像胸前,幾乎都會掛著一大串華麗無比的七寶項鍊?
根據百科辭彙解釋: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
《佛所行贊》卷一記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
《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也有這麼一段形容: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
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也可以寫成“瓔絡”,即代表用珠玉穿成的裝飾物,多用作頸飾。
至於我這個出身小康之家的平凡女性,為何特別喜歡著素衣,再以瓔珞為飾呢?
大概是累世都仰慕著佛菩薩的莊嚴寶相吧?又或許過去不少世代,曾經投生為公主或貴婦,亦或是長年於項上掛著佛珠的僧侶,所留下的薰染和習氣吧!
前世今生,習氣循襲。一個人當下的言行舉止及思想、品味,其實都深受習氣所形成的業力影響著、牽動著,甚至主控著。因此生死輪迴的大戲,也是由個人的業力主宰的,並非由上帝或某一造物主創造出來的。眾生,就是自己的造物主。
不過,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們,卻多半不敢輕易接受“自己就是造物主”的觀念,彷彿害怕這種承擔太沉重也太殘酷了,還不如把自己託付給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或神,才能縱情逞慾、放任恣為,並期待最終能獲得"不知者無罪"的救贖。